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邯郸市技术市场管理暂行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4 11:34:16  浏览:829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邯郸市技术市场管理暂行办法

河北省邯郸市人民政府


邯郸市人民政府令第67号


  《邯郸市技术市场管理暂行办法》经一九九八年五月十五日市政府第三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1998年6月2日

邯郸市技术市场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技术市场管理,维护技术市场秩序,保障技术贸易当事人的佥权益,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技术市场的业务包括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形式的技术贸易活动。

  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有助于开发新型 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技术,均可进入技术市场。

  第三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以营利为目的,从事技术贸易活动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邯郸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是本市技术市场的主管部门,县(市)、区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本辖区的技术市场管理工作。

  第五条 各级工商、税务、财政、物价、审计、统计、金融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处职责,协同技术市场主管,衣法对技术市场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 从事技术贸易实行许可证制度。

  第七条 设立技术贸易机构应当向技术市场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技术市场主管部门在接到申请忆之日起3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对批准设立的,发给《技术贸易许可证》;对不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

  技术贸易机构取得技术贸易证书后,应按规定输工商、税务登记。

  第八条 技术贸易机构的合并、分立、撤销以及变更主要登记事项,应按原审批程序输注销登记或变更登记手续。

  第九条 凡涉及 国家安全或重大利益需要保密的技术进入技术市,须由有关科学技术保密机构核定密级后,按照国家法律和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条 从事技术贸易应当使用税务部门监制的技术贸易专用发票。

  第十一条 发布技术商品广告须持县(市)、区以上技术市场主管理部门的审批证明。

  第十二条 举办市、县级技术交易会,主办单位须提前30日向当地技术市场主管部门申请,经批准,并到工商部门备案后方可举行。

  组织全国性、全省性或跨省、市的大型技术交易会,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三条 从事技术贸易应当签定局面技术合同,并使用国家统一制定的技术合同文本。

  第十四条 技术合同实行认定登记制度。市、县(市)、区技术市场管理机构负责技术合同的认定登记工作。

  第十五条 技术卖方应在技术合同生效后30日内到相应技术合同登记机构进行认定登记;志方为市辖区之外的由习方向技术合同登记机构备案。

  技术合同登记机构对申请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在10日内审核完毕。对符合认定登记条件的予以登记,发给登记证明;不符合认定登记条件的,不予登记机构的主管部门申请复核。

  第十六条 经登记的技术合同变更、解除时,须到原合同登记机构办理变更或注销手续。

  第十七条 技术合同当事人办理认定登记手续时,须按有关规定向技术合同登记机构缴纳合同登记费。

  第十八条 经认定登记的技术全同,当事人可赁认定登记证明向有关专业银行申请科技垡;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经税务部门审核,当事人可以贪污享受国家规定的减锡免税优惠。

  第十九条 经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卖方,可从技术贸易收税后利润中提取15%-20%的奖金,用于奖励该技术项目的直接完成人;转让高新技术、能源环保及农业技术项目的,其提取比例可提高10%;向本市山区、贫困区提供技术的,可再提取10%作为特殊奖励。

  技术合同履行后,技术出让方持该项目的有关凭证,到原技术全同登记机构办理奖酬金审批.银行凭技术合同登记机构出具的《河北省技术贸易奖酬金审批凭证》支付现金。

  第二十条 非专利职务技术成果,自完成之日起三年内,本单位不使用也不转让的,该技术成果的主要完成人有权要求依法转让,本单位没有正当理由不行拒绝或阻挠。

  第二十一条 个人贪污业余从事技术贸易活动的收归已。利用或部分利用单位物质技术条件,以及单位组织业余技术贸易的收益分配,由单位和技术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协商议定。

  第二十二条经认定登记或备案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全同的习方,可以从实施该技术项目后第二年新增税后利润中,一次性提取6-8%的奖金,奖励做出直接贡献的人员。社会效益显著的技术项目,由受益方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单位予以奖励。

  第二十三条 技术贸易习方在支付经认定登记、备案的技术合同价款、报酬或使用费时,企业可一次或分期计入损益,也可以在实施该技术项目新增利润中税前列支。事业单位可以在事业费凶干结余或预算外收入中列支;没有事业费包干结余或者预算外收入的,可在事业费的业务费中列支。

  第二十四条 对在技术贸易活动和技术市场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同级技术市场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职责分工,由县以上技术市场管理部门或会同工商、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予以外罚:

  (一)未经批准擅自从事技术贸易活动或伪造、骗取技术贸易证书的。

  (二)提供违法或者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技术的。

  (三)剽窃他人技术成果,侵犯他人技术权益的。

  (四)非法垄断技术,防碍技术进步的

  (五)采用虚构主体资格,盗用、假昌他人名义签订假技术合同,或者采取欺诈、、胁迫手段订阅技术合同的,以及利用虚假广告和信息、诱人签订合同从而骗取中们费、立项费、培训费等费用的

  有前五项行为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5000元以下罚款。

  (六)不履行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手续基者通过不下当手段取得技术合同登记证明,骗取技术贸易优惠待遇的,处以500元至2000元的罚款,非法享受的优惠,由有关部门追回。

  (七)未经批准擅自发布技术商品广告的,由工商行政部门责令停止发布,并没收广告经营者收取的广告费用,对广告经营者、广告主处以300元至5000元的罚款。

  (八)擅自举办技术交易会的,责令补办手续,并根据不同情况,处以1000元至5000元罚款;有欺骗行为且情节严重的,可加重处罚。

  (九)不按规定报请技术贸易证书年度审验的,可限期申报审验;逾期仍不报审验的,处以500元至1000元罚款,直至吊销其技术贸易证书。

  (十)其他违反本办法行为的。

  上述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贪污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可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执行的,由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七条 技术市场管理机构和技术合同登记机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的,由其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技术贸易机构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中介活动的技术贸易组织。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所称技术习方系指技术合同的委托方、受让方;技术卖方指技术合同的研究开发方、转让方、顾问方和服务方。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全国文化设施维修专项补助经费和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专项补助经费管理办法

财政部 文化部


全国文化设施维修专项补助经费和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专项补助经费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改善文化事业单位的工作条件,加强全国文化设施维修专项补助经费和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专项补助经费(以下简称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文化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和《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总体规划》,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专项经费是中央财政安排用于地方特别是边疆地区文化设施维修、专业设备购置的专项补助经费。专项经费由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管理。
第三条 专项经费必须按规定用途,专款专用。不得用于本办法规定范围以外的项目,不得抵充单位行政、事业经费。各级文化、财政部门和有关单位不得截留、挪用和挤占。
第四条 专项经费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五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文化部门(以下简称省级文化部门)使用专项经费,必须接受文化部和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第二章 补助范围
第六条 专项经费的补助范围如下:
一、县级以上(含县级)文化部门所管辖的文化馆、文化中心、群艺馆、图书馆、影剧院、排演场(厅)、剧院(团)等文化单位的设施维修改造和设备更新购置。
万里边疆文化长廊专项经费限用于补助广西、云南、西藏、新疆、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18个地区。
二、文化流动车的补助。
三、地方文化事业其他特殊困难补助。

第三章 经费的申请和审批
第七条 凡符合上述补助范围的单位可申请专项经费,申请时间为每年1月1日至5月30日。
第八条 省级文化部门和财政部门为专项经费的申请单位。省级文化部门所属单位以及地、市、县文化部门申请专项经费时,均须逐级上报省级文化部门,经省级文化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汇总后向文化部和财政部提出申请。凡越级上报或单方面上报的申请均不受理。
第九条 对各省级文化部门和财政部门报来的申请,文化部进行审核汇总,并根据文化事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结合各省级文化部门对专款的管理情况、使用效益及当年的实际需要进行综合平衡,制定出初步分配方案,征得财政部同意后,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下达。

第四章 财务管理与监督
第十条 专项经费实行“专项申报,逐项核定,专款专用、跟踪反馈”的管理办法。
第十一条 省级文化部门和财政部门负责本地区使用的专项经费的财务管理和监督。
第十二条 各级财政部门在收到专项经费补助通知后,必须及时将经费拨付同级文化部门,文化部门收到拨款后,应及时将经费一次拨付给用款单位。
第十三条 已批准补助并拨款的项目,在一年内未动工的,文化部和财政部可将该项目予以注销,并将已拨经费调至其它补助项目,或由财政部收回。
第十四条 当年未完工项目,年终经费结余,可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项目完成后如有结余资金,用款单位应上交其主管部门,用于下年度本地区文化设施的维修。
第十五条 如遇有特殊情况需调整或变动已批准的项目或项目内容,须由省级文化部门提出报告,经文化部批准后方能调整或变动。
第十六条 用款项目完成后,由用款单位编制专项经费使用情况报告,经省级文化部门、财政部门审核汇总后,报文化部和财政部。
第十七条 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文化部和财政部将暂停核批所在省、区、市新的补助项目,并追究有关人员和负责人的责任:
一、虚报补助经费预算;
二、擅自变更补助项目内容;
三、挪用专项经费;
四、因管理不善,给国家财产和资金造成损失和浪费;
五、经费不能及时拨到使用单位。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文化部和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重庆市献血条例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


重庆市献血条例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重庆市献血条例》1998年12月26日经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1999年2月1日起施行。《四川省公民献血条例》和原《重庆市公民义务献血条例》在重庆市辖区停止适用。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献血、采血、供血、输血、用血及其管理活动。
第三条 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以下简称适龄公民)自愿献血。
推行个人储血、家庭储血、单位储血、社会互助相结合的用血制度。
第四条 献血公民享有优先用血权。
第五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献血工作,统一规划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献血工作;
市和区、县(市)卫生行政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献血工作的主管部门。
第六条 血液管理工作,坚持全市统一规划采供血机构,统一管理血源,统一采供血的原则。
第七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保障献血工作所需经费。
鼓励社会各界资助献血工作。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八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的职责;
(一)市人民政府下达全市年度献血计划;
(二)区、县(市)人民政府根据市人民政府的献血计划,制定本地区公民献血的实施方案;
(三)对下级人民政府完成献血计划的情况,进行年度检查和考核;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献血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献血办公室),具体负责本地区献血的组织、动员等日常管理工作。
第九条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每年应将本地区和各单位及无工作单位(含暂住人口)的适龄公民数上报所在地献血办公室;根据区、县(市)人民政府的献血实施方案,负责组织完成本地区年度献血计划。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积极配合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做好本居住区内适龄公民献血的动员和组织工作。
第十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职责:
(一)每年将本单位献血适龄公民人数上报所在地献血办公室;
(二)组织动员本单位适龄公民献血,支持和协助血站做好献血工作;
(三)完成当地人民政府下达的献血计划。
第十一条 市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
(一)拟定全市年度献血计划,督促检查献血计划的实施;
(二)制定献血、采血、供血、医疗临床用血的管理制度、技术规范和监督管理工作;
(三)负责全市采供血机构的规划、审批、校验、监督等管理工作;
(四)制定全市医疗机构应急采血的管理办法;
(五)负责本市与外省市的血液调剂工作;
(六)依据本条例实施奖励和处罚。
第十二条 区、县(市)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
(一)根据本市年度献血计划,拟定本区、县(市)年度献血实施方案,指导和督促献血实施方案的落实;
(二)负责本区、县(市)所属采供血机构的献血、采血、供血、医疗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
(三)依据本条例实施奖励和处罚。
第十三条 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化等行政部门应当组织新闻宣传媒体做好献血的社会公益性宣传;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献血法律、法规及血液生理知识的宣传纳入健康教育内容;统计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准确提供有关献血工作的统计资料;财政、物价、人事、劳动、公安等行政部门
应积极协助共同做好献血工作。
第十四条 各级红十字会应当依法参与、推动献血工作,对积极参加献血和在献血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章 献血
第十五条 鼓励国家工作人员、现役军人和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率先献血,起好表率作用。
第十六条 适龄公民献血前,应当到市或区、县(市)献血办公室指定的血站或医疗机构免费接受必要的健康检查,经检查取得献血健康检查合格证明的,方可献血。
血站和医疗机构对献血的适龄公民进行献血健康检查时应当核对公民的居民身份证。
第十七条 有工作单位的适龄公民,可以由所在单位组织献血,也可以凭本人居民身份证直接向所在单位或居住地的市和区、县(市)献血办公室登记献血,其献血量计入所在地区的年度完成献血计划数;
无工作单位的适龄公民,可以由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组织献血,也可以凭本人居民身份证直接向居住地的市和区、县(市)献血办公室登记献血,其献血量计入所在单位的年度完成献血计划数。
公民可以凭本人居民身份证,直接到血站设置的采血点或安排的流动采血车献血。
第十八条 血站对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二百毫升,最多不得超过四百毫升,两次采集间隔不少于六个月。
第十九条 对献血者,由血站发给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作的无偿献血证书,其所在单位或血站可给予适当补贴,具体标准由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与财政部门制定。完成年度献血计划的单位,由市或单位所在地的区、县(市)献血办公室发给单位完成献血计划证。
第二十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采集血液、组织他人非法出卖血液或伪造、涂改、出租、转让完成献血计划证和无偿献血证书。

第四章 采供血和用血
第二十一条 血站采供血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二条 献血者凭本人居民身份证和在本市献血的无偿献血证书,按下列规定免费用血:
(一)献血后五年内,可免费享用献血量三倍的血量;
(二)献血五年后,可免费享用献血等量的血量;
(三)献血量累计满六百毫升以上的,十年内免费享用所需血量;
(四)献血量累计满八百毫升以上的,十五年内免费享用所需血量;
(五)献血量累计满一千毫升以上的,终身免费享用所需血量。
第二十三条 本市献血者自献血之日起十年内,其家庭成员按献血量等量免费医疗临床用血。
第二十四条 持有外地无偿献血证书的献血者在本市用血,免收献血补偿金,但应支付用血费用。
第二十五条 未献血者临床用血应交付用于血液的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费用,具体收费标准按国家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公民医疗临床用血时(献血者除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向用血医疗机构所在地献血办公室交纳用血费的三倍作为用血补偿金:
(一)单位未完成上年度献血计划的;
(二)无工作单位的;
(三)外地来本市就医的。
第二十七条 公民医疗临床用血后,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由医疗机构所在地献血办公室向单位或公民退还补偿金:
(一)单位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年度献血计划的;
(二)有工作单位的公民在规定期限内献血的;
(三)无工作单位或外地来本市的公民,其家庭成员有一人献血的。
第二十八条 公民本人及其家庭成员均不符合献血条件,以及革命荣誉军人、残疾人、见义勇为者,因医疗需要用血凭有关证件免收用血补偿金。
第二十九条 进入本市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澳门居民以及华侨、外国人因病用血时,按国家和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对医疗临床用血进行核查。未经核查或者经核查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不得用于医疗临床;
医疗机构应当到市献血办公室指定的采供血机构领取血液,并严格遵守血液储存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应当执行输血技术规范,遵守合理、科学的原则,积极推行成份输血和自身输血,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核对献血凭证,真实记录病人用血证件号码和用血量,按月填表报医疗机构所在地血站,不得弄虚作假。
第三十一条 医疗急救用血由医疗机构先供血,再按本条例规定补办用血手续。

第五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公民无偿献血累计一千毫升以上的;
(二)单位组织完成年度献血任务成绩显著的;
(三)单位或个人在无偿献血宣传组织动员工作中成绩突出的。
第三十三条 雇用他人冒名献血的,市或区、县(市)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按照违法献血量等量的用血费用五至十倍处以罚款;
伪造、涂改、出租、转让单位完成献血计划证或无偿献血证书的,由市或区、县(市)卫生行政部门没收该证件,并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非法采集血液和组织他人出卖血液的,由市或区、县(市)卫生行政部门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一款、第二款和第三款的,由市或区、县(市)卫生行政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规定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四款的,由市或区、县(市)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按照违法供血量等量的用血费用五至十倍处以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五条 血站、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六条 未完成献血计划的单位由同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完成,逾期仍未完成的,予以通报批评,当年不得评为文明单位。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所称家庭成员是指献血者的配偶、父母、子女。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施行前,在本市无偿献血的公民及其无工作单位的家庭成员需要医疗临床用血的,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施行前,在本市义务献血的公民及其无工作单位的家庭成员,自献血之日起五年内需要医疗临床用血的,免交用血补偿金,但不减免用血费用。
第三十九条 本条例适用中的具体问题,由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 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第四十一条 本条例自1999年2月1日起施行。



1998年12月26日